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唐代

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译文

宫禁内夜色深沉,我独自留宿在翰林院思念着远方的朋友。
今天是八月十五,皎洁明亮的月色,就像我牵挂两千里外朋友的心。
已是中秋因而渚宫东面被雾霭笼罩的水面让人感到有些寒意,宫禁内的钟漏告诉我夜已经很深了。
我现在担忧的是我的朋友不能看到这皎洁的月光,因为江陵地势较低,秋天阴云重重会使得月光被遮挡住。

注释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禁中:宫禁内。
直:值班。元九:即元稹(779—831),字微之,唐朝大臣、文学家。因在家中排行第九,故称。
银台:宫门名。唐时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
金阙:指天子所居的宫阙。
沉沉:深沉的样子。
翰林:翰林院。
三五夜:农历十五日夜晚。
故人:旧友。指元稹。
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烟波:雾霭笼罩的水面。
浴殿:即浴堂殿,在大明宫宣政殿东,唐德宗以后成为皇帝日常起居的寝殿。此代指作者值夜的禁中。
钟漏深:形容已是深夜。钟,寺钟。漏,古代计时器,内盛水,以水流多少计时。
清光:指月光。
江陵:江陵府,在今湖北省江陵县。时元稹贬官于此。
卑湿:土地低洼潮湿。足:充足,很多。
秋阴:秋天的阴云。

赏析

  中秋之夜,诗人独自在翰林院夜值,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远谪江陵的好友元稹,关心他能否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能否同赏明月,寄托了对友人的无限牵挂与思念之情。全诗巧妙采用对写手法,由诗人自己所见实景联想到友人的处境,表达委婉含蓄,尤其是“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一联,对仗工整,感情深沉诚挚,真切动人。

  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在十五的月亮上做文章,而所有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主题——思念亲友、盼望与亲友团圆。应该说主题和题材的接近使得这类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陈陈相因之作,但也确实留下了一些清新可人的典范之作。白居易此诗虽然比不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也算是上乘之作。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歌的颔联:“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既有相对确定的内涵,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不同的理解。“三五夜中新月色”与“二千里外故人心”的关系至少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在此月色下诗人产生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其二则是此明亮的月色就像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一样纯洁真切。“二千里外故人心”这句本身也有三种可能的理解,其一是诗人思念两千里外故人的心情;其二则是两千里外的故人思念诗人的心情;其三则是相隔两千里的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思念的心意。这些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增添了诗歌的可读性,也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从而使得读者比较容易进入到诗歌的再创造中去。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这两句也是清新出色的诗句。就在诗人欣赏这皎洁的月色之时,却突然想到自己的朋友因为身在地势低下的江陵而有可能看不到月色,这种心理真可谓细腻。而这还只是表面的意思,其深层意义则是朋友现在被贬江陵,远离朝廷,已经感受不到皇帝的光辉和恩泽了。

  此外,全诗在整体气氛的营造上也颇为成功,诗人着力在阴、冷、深等方面做文章,其意不在烘托月色的明亮,而在渲染诗人和自己朋友的阴冷、凄凉的心情。这种冷色调的画面是适于表现诗人深沉之情怀的。

创作背景
这首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中秋节,白居易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兼翰林学士。此前好友元稹因在监察御史任上弹劾河南尹房式不法事并擅停其职,触怒朝廷权贵,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此时已将近半年。自从两人订交以来中秋多在一起度过,但这年中秋,诗人独自在翰林院夜值,而好友却被贬谪在两千里之遥的江陵。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诗寄给好友。
句·意

原文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译文宫禁内夜色深沉,我独自留宿在翰林院思念着远方的朋友。


原文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译文今天是八月十五,皎洁明亮的月色,就像我牵挂两千里外朋友的心。


原文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译文已是中秋因而渚宫东面被雾霭笼罩的水面让人感到有些寒意,宫禁内的钟漏告诉我夜已经很深了。


原文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译文我现在担忧的是我的朋友不能看到这皎洁的月光,因为江陵地势较低,秋天阴云重重会使得月光被遮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