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兵书

陆游宋代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译文

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

耿:照明。
霜夕:秋夜。
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邂逅:偶然遇见。
逆料:预料。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bēi zé):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贫儒:作者自称。
长肤腴(fū yú):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士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秋天,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沦陷 于敌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退让苟安,不图恢复。诗人自幼即喜读兵书,练武习剑,有匡济天下、恢复失地之愿,但他参加礼部考试时,却因其抗金主张与当朝者相左而被权臣秦桧黜免,只得返回家乡山阴,寓居云门山草堂,他的仕途进取之心却受到无情摧折,目睹时艰,又身陷厄运,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心情激愤难平而写下这首诗。
句·意

原文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原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原文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原文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原文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原文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